《阴符经》探究之二十一:禽之制在气

《阴符经》探究之二十一:禽之制在气

“ 禽之制在气。”注: 统摄的法式在于调和其气。探究:一句将丹经本质展露无遗。要知道,这句话可不单单只有《阴符》中有!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。{!-- PGC_COLUMN --}禽之制在气。禽字何解?本意禽类,当然这里必然不是这个解释,而是通“擒”。意思为捕捉《左传》说:“外仆髡屯禽之以献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,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,遂禽杀蚩尤。”本句的理解关键在于这个“气”字上,如果纯以丹道讲,这里,“气”又通“炁”,即是道家所言的元炁。

注:不少解释,关于该用哪个“气”与“炁”分辨不清,私认为《阴符》即讲道理,也言丹道,一明言,一隐喻,有表有里,正与书中阴阳循环概念相应,所有用一字言二意,又有什么不对呢?何必争论,万道归一,正是如此。继续,如果用道家言,炁接近一种能量,也是精气神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在医家里也有说如果人的“炁”不足,表现的则是疾病多,衰老快,若“炁”充足,则人体健康。当然这里,我们还是要结合前面去说,前面说私与公的转化,也就是无恩与大恩的关系。这里禽之,说的正是这个东西,所谓‘制’,可以理解为规则,制约,制度。也就是说,要捉住的是制约公私转化的枢纽,为什么在于气,因为气是沟通精气神三者的枢纽,这里于大于小,都是一个意思,掌握好枢纽。(掌握枢纽,就好比现在的交通一样,如果没有枢纽,是会产生绝对混乱的。)

古人云:“气者,天之机。”老子曰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一气,既可以掌握人体内循环,也可掌握阴阳变幻之机,掌握了气就可以化气为神,因为万物都是由“气化而生”而且,这里除了本来的命功重点,也提示了性功重点,气又在于呼吸,是一种制约念头的方法,还记得前面说过守一和静吗?制约气,也就是‘吐纳’就是达到的方法,前后呼应至此,不可谓不神奇也。

当然,这里依然按照儒家所说,前面讲的是社会伦理道德,那么这里的气当然可以理解为风气,以己代人,是为大德,这就是圣人啊。以下为补充内容,涉及到《行气玉佩铭》具体的内容,有兴趣的可以一看,不长。

这里额外再引用一个知识。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出土过一个战国的文物,叫《行气玉佩铭》,上有行气诀,其实可以借用。全文为:“行气,深则蓄,蓄则伸,伸则下,下则定,定则固,固则萌,萌则长,长则退,退则天。天几舂在上;地几舂在下。顺则生;逆则死。”老子说“行不离辎重”,说的是炼气要负重不急,非逞能而观平衡。呼吸之气,一出一进有长短匀称促缓之分。深则蓄,深与浅对,蓄与散对,深阴浅阳,浅则失长久之基。蓄则伸,无积累即无发展是“蓄”之义。伸与缩对,伸有扩散之实。伸则下,下与上对,人身中天与地的直接取象。下则定,定与动对,意识之动与真气合于下丹田称之为存,存中有想谓之萌发之根,“万化定机”之说。定则固,化机并非有为,玄窍却由心定,故心定于此如天道安心于斯,非固有何?固则萌,天要其生不得不生,所谓天生天杀之理。萌则长,“无为之治”于抱元守一是为真行,抱守得住是从“啬”开始的。长则退,退与进对,潜在的一面生命由此会长进无止,显态的精神与形体则需退,功成身退天之道也。一进一退,往返循环之义,进阳火退阴符之实。退则天,天与地对,有了法于地的以上实践,才会理解“禽之制在气”的源起。天几舂在上,地几舂在下,舂与臼对,臼有牝形,以示受纳生化之体用。“开兑济事则不救,塞兑闭门终身不勤”。最后行气玉佩铭的结论是:“顺则生,逆者死。”此死非死亡之死而是“死而不亡”之心死。是庄子之谓:“杀生者不死,生生者不生”真释义。

发布于:山东

相关文章

发质硬怎么变软

发质硬怎么变软

花果山怎么爬(花果山怎么爬山最快)

花果山怎么爬(花果山怎么爬山最快)

吕布辕门射戟的距离是多少?

吕布辕门射戟的距离是多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