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西周初年发布的《酒诰》,看当今最严 “禁酒令”

从西周初年发布的《酒诰》,看当今最严 “禁酒令”

在这场聚餐中,5 人共饮 4 瓶白酒,而其中一人 —— 罗山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夏宇,竟在饮酒后于当日下午不幸死亡。

更为恶劣的是,事发后罗山县委政法委向县委报送的报告中,刻意隐瞒了死亡人员饮酒的关键情况,县委书记余国芳在明知报告不实的情况下,也未向上级党组织如实报告,企图掩盖这一违规违纪行为。

为了进一步隐瞒真相,李献林等人甚至私下向管理服务对象借用资金,给予死者家属补偿,妄图蒙混过关。

这起事件性质极为严重,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,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。

无独有偶,端午节假期期间,又有两起官员饮酒致死事件被官方通报。

在湖北黄梅县,副县长带领多名官员与企业人员聚餐豪饮,导致一名统战部长酒后猝死;在安徽宿松县千岭乡,乡镇几乎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赴宴,乡党委副书记醉酒后因呕吐物窒息身亡。

令人震惊的是,在悲剧发生后,两地官员的第一反应不是坦诚上报,而是千方百计地隐瞒真相。

湖北当地官员在起草报告时删改关键信息、隐瞒参与者身份,安徽的干部则集资补偿家属、签订保密协议,试图将事件掩盖起来。

这些事件的发生,绝非偶然,它们犹如一面镜子,清晰地映照出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纪律意识的淡薄、对中央规定的漠视以及对自身行为约束的缺失。

同时,也暴露出在一些地方,不良的 “酒桌文化” 根深蒂固,严重侵蚀着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。

这些事件给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,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整治官员饮酒乱象,刻不容缓。

5月15日,河南省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召开。据河南卫视

02 回溯历史:西周《酒诰》颁布的背景与意义

中国历史上,禁酒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。

早在西周初年,周公旦就颁布了中国第一篇禁酒令 ——《酒诰》。

当时,周王朝刚刚推翻商朝的统治,西周的统治者们在对商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时,认为商贵族酗酒成风、荒于政事,是导致商朝衰败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为了彻底整治因酗酒而导致政事混乱的不良风气,周公旦命康叔在殷商故地卫国推行《酒诰》。

《酒诰》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
一是 “无彝酒”,即日常饮酒要有节制,不能毫无节制地酗酒;

二是 “饮惟祀”,明确规定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,强调饮酒场合的严肃性;

三是 “德将无醉”,要求人们在饮酒时要保持适度,不能喝醉,以免因醉酒失态而做出违背道德和礼仪的事情。

周公旦认为,饮酒过度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,人们丧失道德底线,进而引发政治危机,危及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。因此,《酒诰》的颁布,不仅是对饮酒行为的规范,更是对社会道德和政治秩序的维护,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
在《酒诰》中,周公旦还强调,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,要抓起来杀掉。

这一严厉的举措,充分显示了西周统治者整治酗酒之风的决心。

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《酒诰》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当时社会上酗酒的不良风气,对于稳定西周初期的社会秩序、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
它也为后世的禁酒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,成为中国古代酒文化和政治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
03 党员领导干部饮酒的诸多弊端

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,党员领导干部饮酒,尤其是违规饮酒,存在着诸多弊端,对个人、家庭、社会以及党和国家的事业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
一是危害身体健康

酒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。

饮酒后,酒精会迅速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,对神经系统起到麻痹作用,导致人的操控能力和反应速度明显变慢。

长期和过度饮酒更是会对人体的多个器官造成严重损害,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。

例如,可能导致酒精脂肪肝、酒精性肝炎、肝硬化等肝脏疾病;会引起肠功能紊乱、胃出血、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,增加患肝癌、胰腺癌、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;还可能引发酒精性心肌病、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。

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,保持身体健康是履行职责、为人民服务的基础。

然而,过度饮酒却严重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,使其难以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,甚至可能因健康问题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,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,也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失。

二是影响工作形象

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,其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。

违规饮酒,尤其是在工作时间或执行公务期间饮酒,极易导致酒后失态,做出一些不符合公职人员身份的行为,如言语不当、行为失控等。

这种行为不仅会让群众对其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产生质疑,更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。

在一些地方,公职人员酒驾事件时有发生,这些事件经媒体曝光后,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,严重影响了公职人员队伍的整体形象,使得群众对公职人员的信任度下降。

而一个失去群众信任的政府,是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、推动社会发展的。

三是滋生腐败温床

当权力与酒精相互交织时,腐败的风险便会急剧增加。

在现实生活中,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会利用 “酒桌文化” 作为突破口,通过宴请党员领导干部,在推杯换盏之间拉近关系,进而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。

这种 “酒精开道、利益捆绑” 的模式,使得公共资源沦为私人谋取私利的工具,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。

例如,某些官员在接受企业宴请后,可能会在项目审批、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为企业大开方便之门,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。

一些地方出现的用公款购买高档酒水用于公务接待,或者通过各种手段报销吃喝费用的现象,也是违规饮酒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的具体表现。

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党纪国法,也严重侵蚀了党和国家的肌体,必须坚决予以铲除。

四是引发家庭危机

党员领导干部违规饮酒,一旦引发酒驾、醉驾等违法行为,或者因酒后失德导致其他不良后果,不仅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,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。

酒驾发生交通事故后,当事人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,还可能面临高额的经济赔偿,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
同时,其家人也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,老人可能会因担心而焦虑不安,未成年子女可能会因此产生心理阴影,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。

在一些案例中,因公职人员违规饮酒导致家庭破裂的情况也屡见不鲜。一人的错误行为,却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,这是极其惨痛的教训。

04 当今最严 “禁酒令”:保护干部的有力举措

面对党员领导干部饮酒带来的诸多弊端以及近期频发的饮酒事件,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 “禁酒令”,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饮酒行为,保护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。

这些 “禁酒令” 内容细致、规定严格,涵盖了多个方面。

例如,明确规定在工作时间、执行公务期间以及参加各类学习培训、会议活动时,严禁饮酒;对于公务接待,严格限制酒水的种类、档次和用量,禁止使用高档酒水;对违规饮酒的行为,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,包括党纪政务处分、组织处理等,一旦发现,绝不姑息迁就。

最严 “禁酒令” 的出台,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。

它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。通过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约束,让干部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避免因饮酒而陷入违纪违法的泥潭,从而保护了干部的政治生命和职业生涯。

从社会层面来看,“禁酒令” 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。它斩断了酒与权力之间的不正当联系,减少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土壤,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,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。

“禁酒令” 的实施也是对传统不良 “酒桌文化” 的一种挑战和纠正。

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,摒弃过度饮酒、以酒谋私等不良行为,推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。

以某直辖市为例,在实施 “禁酒令” 之前,“12345” 热线数据显示,涉及公职人员酒驾的投诉年均增长 27%;而在实施 “禁酒令” 之后,相关投诉下降了 83%。

这一显著的变化,充分体现了 “禁酒令” 在规范公职人员行为、改善社会风气方面的积极作用。

结语

从西周周公发布的《酒诰》,到当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最严 “禁酒令”,虽然时代不同,但禁酒的意义却一脉相承。

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酗酒都被视为一种不良行为,它不仅会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,还会引发社会问题,危及国家的稳定和发展。

在当今社会,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,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,其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。

因此,严格执行 “禁酒令”,杜绝违规饮酒行为,对于保护干部、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
近期发生的多起官员饮酒事件,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整治官员饮酒乱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。

(本文信息来源于媒体公开报道,图源网络,侵删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