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媾”字读作【gòu】,与【够】同音。
“媾”最初与婚姻相关。《易经·屯卦·象曰》有云:“乘马斑如,匪寇婚媾。”这里的“婚媾”指表亲之间缔结婚姻,强调亲上加亲的联姻关系。后来,“媾”的意义逐渐扩展,泛指婚姻的结成。从字形上看,“媾”从女,冓声,本义便有重叠交互之意,暗合婚姻中两家交织的纽带。这一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多有体现,婚姻作为家族联结的重要方式,常以“媾”来表达其郑重。
然而,“媾”的用法远不止于婚姻。作为动词,它还能指交配或交合。《正字通·女部》解释道:“媾,合也。”唐代李白的《草创大还赠柳官迪》中写道:“造化合元符,交媾腾精魄。”这里的“交媾”便指向交合之意。类似的用法也见于《元典章·户部四·丁庆一争婚》:“令吴江洲议拟徐伴哥强取丁阿女媾合。”此处的“媾合”明确指男女交合,与“合”字的交合义相通。
与此相对,“媾和”却是完全不同的语境,专指交战双方达成和议、停止战争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记载:“秦既解邯郸围,而赵王入朝,使赵郝约事于秦,割六县而媾。”这里的“媾”意为讲和,司马贞索隐进一步阐释:“求和曰媾。”“媾和”不仅指缔结和约的最终结果,还涵盖了提出和议、双方谈判等一系列活动。《清史稿·列传·祖大寿》亦有例证:“围合十余日,上以书谕大寿,言愿与明媾和,大寿置不报。”可见,“媾和”是国家间为结束战争状态的正式行为,承载了和平的期望。
因此,“媾和”虽然与“媾合”读音相同,但“媾和”与男女交合毫无关联。汉语中,“媾”虽有交合义,但“媾和”的“和”专指和解,和战双方通过协商化解冲突,方为“媾和”。
“媾”字从婚姻到交合,再到讲和,展现了汉语用词的精妙与多义。它既承载了家族联姻的温情,也记录了国家间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。然而,“媾和”作为特指战争和解的术语,与男女交合的“媾合”泾渭分明。了解“媾”的读音与含义,不仅是认识一个字,更是触摸古代文化脉络的一扇窗。